1688660447771271.jpg


是枝裕和:“生活就是这样,千疮百孔之中也会有美丽的瞬间。”


作者:SKPRendezvous





我从未为了颂扬或批评某件事而拍电影。那样的电影只不过是种宣传。

——是枝裕和


1688660441520034.jpg导演 / 编剧 是枝裕和


说到推动亚洲电影国际地位的当代导演,不能不提到是枝裕和。


他在2018年凭借《小偷家族》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他接连拍摄的两部外语片《真相》《掮客》都堪称阵容豪华,前者由凯瑟琳·德纳芙、朱丽叶·比诺什和伊桑·霍克主演,后者的主演则包括宋康昊、裴斗娜和IU。

在今年5月结束的戛纳电影节上,是枝裕和以新片《怪物》与金棕榈奖擦肩而过,同时让坂元裕二捧得最佳编剧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配乐也是坂本龙一的遗作。


1688660447854372.png

《怪物》剧照


刚刚过完61岁生日的是枝裕和并非电影专业科班出身。他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大学毕业后进入电视制作公司,专门拍摄在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他从小一直怀有的梦想是当小说家。拍电影对于是枝裕和,多少有点“计划外”。

然而,是枝裕和影片中对当代普通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的审视,对日本人日常生活和家庭伦理的细腻呈现,以及影片中“哀而不伤”的悲悯情怀,给这些电影渲染上了一层独一无二的质感。


1688660441451345.jpg


他习惯于从家庭这一微小的社会单元取材,让失意、落魄的普通人做故事的主角。与情人私奔、弃养亲生儿女这些drama元素,不过是他洞察人性、以及我们如何活着的辅料。

“生活就是这样,千疮百孔之中也会有美丽的瞬间。”这就是是枝裕和的电影,即便直视灰暗与缺失处,也总是那般温柔。


01 /
平凡生活,也有其妙处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

《步履不停》《无人知晓》《奇迹》等一系列影片,让是枝裕和被列为日本的“人间戏剧大师”。

这些影片展现了是枝裕和对细微日常中的烟火气极为高超精妙的捕捉。例如在《小偷家族》中,孩子们对着一只即将蜕壳的蝉喊着“加油!”,在《奇迹》里,粘在孩子手指上的火山灰,它们没有一丝一毫脱离日常,却又比日常分量更重,散发出持久而幽深的人性况味。


1688660441592378.jpg

《海街日记》剧照


1688660441493964.jpg

《小偷家族》剧照


即便是在《掮客》中“婴儿交换”这样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设定里,是枝裕和也能插入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例如当一个孩子从浴缸里出来,母亲试图擦干他的头发,但他一直跑开——用是枝裕和本人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很平凡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却又很珍贵”。


1688660441493964.jpg

《掮客》剧照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可能是《比海更深》中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与儿子良多之间的一场对话。母亲告诉良多:“我渐渐衰老的样子,你要就近好好看喔”,说到“人走了之后,再思念都是枉然”,又说“其实幸福这种东西,没有牺牲就无法入手”。

言谈间,邓丽君的歌曲《别离的预感》从收音机里缓缓响起。唱到“比海还深”时,母亲感叹道:“我到这把年纪了,还没有爱过谁比海还深”,之后又对良多说:“平凡的生活也能自得其乐”。如此家常的母子对话,又曾让多少人潸然泪下。


1688660442727311.jpg


这部电影中树木希林的形象就来自是枝裕和的母亲,她与良多的对话也多是取自是枝裕和同母亲的真实对话。但能让平凡的细节积累起生活真实的质感,而非只是素材的刻意堆砌,是枝裕和还有一个更大、更坚实的素材库。

是枝裕和并非直接以电影导演的身份起家,而是首先从电视行业入行。从1990年代开始,他制作了大量电视纪录片,包括反映社会福利问题的《但是……在这个扔弃福祉的时代》、聚焦小学生养牛项目的《另一种教育》、反思在日朝鲜族命运的《我曾经想成为日本人》等。

这一过程让他“见了很多人——普通人,过着普通的生活”,也奠定了他的电影题材与人物设定:围绕来自社会底层的人物,特别着眼于对日常现实的观察。


1688660442446274.jpg

《奇迹》剧照


意大利编导柴伐梯尼说:“电影编导只要开掘,每一件琐碎的事都将变成一个金矿。”是枝裕和的影片证明了此言非虚。它让人想到《奇迹》中爸爸的一句台词:“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有意义。想象一下,如果一切都有意义,你会窒息的!”是枝裕和小心地为每个故事选择细节,将细腻驳杂的生活体验凝练成诗。当你一眼望去,看到的是平凡,内心却升腾起一种崇高感。

“我已经了解了人性,学会了珍惜平凡的生活。我仍然希望描绘这一点。”在一次采访中,是枝裕和如此说道。


02 /
大人的惆怅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

——这是《比海更深》海报上的宣传词,也是电影对白里的一句话,直指阿部宽饰演的筱田良多。这位曾经以小说处女作得奖、之后却再也没有作品问世的昔日作家,人到中年一事无成,活成了一个“失败的大人”。

在进入主线剧情之前,影片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这位中年大叔落魄潦倒的废柴生活:


1688660442339460.jpg

《比海更深》剧照


妻子与他离婚后带着孩子独自生活,而他每个月只能见他们一次,赡养费缴不起,就连跟儿子约时间也会迟到;

每天都铺开稿纸,却写不出一个字,就以取材为借口在一家侦探事务所度日,好不容易通过跟踪外遇的丈夫赚到一笔钱,一个转身就拿去赌博;

住在破旧的房屋里,房租已经欠了几个月,每天靠借贷度日,趁母亲外出时四处翻找家里值钱的东西;

不小心打破母亲家的玻璃,就躺在一边,看着老母亲自己收拾残局;


1688660443651236.jpg


尽管良多把自己活成了万人嫌,但对他最失望的人终究还是他自己,因为他也曾有过梦想,以为人生能够照着自己的计划一路向上,可还是没能活成自己理想中的大人。成长的残酷与幻灭,在良多这个角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电影中,良多的父亲去世后,他年迈的母亲独自居住在团地的老房子里。这种集体住宅区是日本特定时期的产物,兴建于1970年代,以解决日本战后城市住宅不足的问题。

团地背后是这样一种社会理念,即为年轻家庭提供一个阶段性的安身之所,待到经济富足、可以购买独立住房后搬出,以迎来下一个年轻的家庭,就这样一代一代、不断循环。


1688660443679923.jpg

《比海更深》剧照


可事实是,经济衰退导致许多人没能搬出去,只能在团地里看着孩子长大、离开、自己也逐渐老去。

在影片中,男主角良多与团地构成了一组映照:在某种意义上,良多从未成长成一个大人,而团地也和良多一样,都在某个时期停滞下来。他们都曾有过梦想,这个梦想却从未实现过。


03 /
没有完美的父母

“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是枝裕和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不存在完美的父母。


1688660443645556.jpg

《比海更深》剧照


《海街日记》中,父亲和情人私奔,母亲则干脆将女儿们抛给了外婆照顾;

《比海更深》里,良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离婚后根本无力支付前妻和儿子的赡养费;

《我的意外爸爸》中的父亲福山雅治看似能给小孩提供富足的生活,却无法做到陪伴与关爱;

《小偷家族》里表现得更露骨,几个孩子要么是被母亲虐待,要么是被父母变相遗弃。其中一个孩子离家出走后,父母甚至连报警的动作也没有。


1688660443298101.jpg

《无人知晓》剧照


显然,这些父母的表现无法用“称职”来形容。如果用当代互联网的目光来检视,他们一定都会是被讨伐的对象。然而是枝裕和的电影无意进行道德审判。它们更多意在展现这些“不完美父母”的反应与处境,纵使其中的真实会叫你久久沉默。

然而就是这些不称职的父母,他们的爱好与梦想、习惯和缺陷,依然会被下一辈继承下来,就像《海街日记》里的女儿们耿耿于怀于父亲的出轨,但最后她们也难免成为所谓的第三者;《步履不停》里的儿子纠结于父亲不能跟他交流,但他面对自己年幼的养子也不知所措。


1688660444903111.jpg

《步履不停》剧照


这种家庭内循环是反复出现在是枝裕和电影中的设定,他用这种手法表达了另一个重要的事实:父母与子女之间逃不开的血缘关系,并且这种羁绊不会因为原生家庭存在问题就减弱或消失。

“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会继承一些父母的问题。这是我电影的主题。”是枝裕和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这种继承,有一些你看得见,另一些是看不见的。有一些像钉子一样明显,还有一些,比如笔迹,是潜在的。”

就连是枝裕和本人也没能逃开亲缘关系的强大影响。“我父亲非常喜欢赌博,当我长大成人之后,我不想变得和他一样。我母亲喜欢电影,所以我总想让自己相信,进入电影行业是因为我母亲的影响。但后来我才发现,我之所以会选择拍电影,是因为我也是个赌徒。”


04 /
家庭的温度

“我们可以将失去看作某种东西不见了,这留下的空位能被其他事物填满,如此便是治愈。”——是枝裕和

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是枝裕和是当代的小津安二郎。尽管他本人否认了这一点,但二者电影中共有的悲情和凄美,以及两位导演对家庭题材的执着,确实很难不让人在他们之间划等号。

从聚焦横山家母子的《步履不停》,到探讨生育与养育之恩孰轻孰重的《如父如子》,再到讲述同父异母四姐妹故事的《海街日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枝裕和对家庭关系的表达之精准、恰当,可谓从未失手。他用敏锐的眼光注视家庭内在的各种难题,对有时残酷的现实温柔以待,在满目疮痍的生活中寻找美好的瞬间。这种极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和满溢人性光辉的叙事风格,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是枝裕和式电影”。


1688660444224012.jpg

《如父如子》剧照


如果再将是枝裕和的家庭题材电影细分,又可以再分出两种故事类型:一类聚焦血缘家庭内部的矛盾,另一类则探索没有血缘关系的“替代家庭”。

《小偷家族》是第二种类型的代表作。一个离家出走的年轻女孩亚纪,一个经常受母亲虐待的小女孩树里,一个被父母锁在游戏厅停车场的小男孩祥太,三个孩子同为爱私奔的胜太和信代、靠着微薄的社会年金独自生活的柴田奶奶,老中青三代人组成了一个既无血缘关系、也不受法律认可的家庭。

一家人贫困又不时出囧的生活,却反而滋生出拥挤且亲密的关系,流淌着浓浓的家的滋味。


1688660445637647.jpg

《小偷家族》剧照


那是一家六人一块探出头来仰望天空,一起听远方灿烂的烟火声的画面;

是信代抱着小女孩树里轻声说,“因为爱你才打你之类的话全都是骗人的!如果真的爱啊,就会抱抱你才对!”;

是祥太偷窃被抓后,面对警察“叫孩子去偷东西,你不觉得羞愧吗?”的质问,胜太说“我没有其他东西能教他了”的回答;


1688660445554980.jpg

《小偷家族》剧照


一边是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缺位,另一边是真正家庭生活的温度,《小偷家族》其实展示了正常世界家庭的冷漠,以及家庭和善恶的不可定义。

《小偷家族》也折射出是枝裕和电影的一道光谱,这些电影总是在家庭成员缺位的裂隙处开掘故事。“一个家庭成员失踪,但是还有其他人试图接管父母的角色,重建家庭纽带。我喜欢这样的故事。”

1688660445241309.jpg

《小偷家族》剧照


而在现实生活中,是枝裕和本人不断变化的身份,也促使他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家庭哲学。

“在这几十年中我的父母都先后去世了,我感觉到自己和生活的很多关系就像被切断了一样,但是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就觉得这种和生活的关系像是持续下去了。……这种关系的延续是连续性的,生命像是一个圆环一样,这种感觉是非常新鲜的。”


05 /
食物与餐桌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有时像是在看美食番。

从《海街日记》中奶奶酿的梅子酒,到《步履不停》中让母亲想起过世长子的玉米天妇罗,《比海更深》中过世老父亲最爱吃的咖喱酱,再到《小偷家族》里柴田奶奶夹给孙女亚纪的汤麻糬,阿冶与信代夫妻俩“吸溜-吸溜”吃的荞麦面……这些组成日本文化的代表性食物,也成了是枝裕和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这些食物貌似只是生活场景的道具,可仔细一看,带着已离世家庭成员记忆的咖喱酱、天妇罗,原生家庭里疼爱自己的奶奶煮的面筋,这些食物,不正是串联起了影片中家庭成员的关系与传承吗?


1688660445294033.jpg

《海街日记》剧照


1688660446604741.jpg

《步履不停》剧照


1688660446397161.jpg

《奇迹》剧照


在《小偷家族》中,出场的食物变得更加简单和廉价,不外乎是泡面、玉米、酱菜等偷来的食物,用口袋里仅有的铜板买下的炸可乐饼,古早味十足、如今早已不流行的弹珠汽水,等等。就连煮日式火锅的时候,也因为贫穷而只能放些青菜和面筋。

可偏就是这些廉价又不算营养的食物,看得人嘴里香喷喷的,胃里暖洋洋的,这是六个人在外受挫、饱尝孤独感之后,回到家里互相取暖的善意。相比之下,柴田奶奶前夫家的西式蛋糕虽然气派高级,反而显得冷漠;蛋糕表面上代表了富足优渥的生活,却也透着人与人之间生疏的距离。


1688660446147873.jpg

《海街日记》剧照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重要的不仅是食物,还有它们以怎样细微的方式出现。正如是枝裕和在谈到电影中的细节时所说的,你必须关注隐藏在细节背后的东西:

“角色真正在谈论什么?”他说。“不是酒或食物……而是家人。”




1688659591423307.gif

全球精品

Global Selections

正品保证

Authenticity Guaranteed

全场包邮

Free Delivery

客服邮箱

kefu@iliangc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