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暂别疲倦的盛宴


作者:不便之处




18秋冬将是Phoebe Philo任职Céline创意总监的最后一季设计,在Céline的总部showroom里,业界人士看到,这一季的系列名字叫做"work of Phoebe's studio" (来自Phoebe工作室的作品)。2008-2018,十年后她如此暂别了时尚这场疲倦的盛宴。



Phoebe Philo已于今年一月离任,"work of Phoebe's studio"是有着很深寓意的一句结束语,很多传奇是她缔造的,也由她来画上句号,最后一季作为过度系列,Phoebe没有刻意拉高腔调,而是较冷静地维持了历史原貌:喇叭型的修身套装、刀形窄褶的A字裙、椭圆廓形的上衣和外套、丝巾拼缝成的长裙等等。 


能感觉到这是一场低调的收尾,为新的创意总监Hedi Slimane提供一张“丰富的”白纸,让他能更平顺地去开展Céline的男装、高级定制以及香水线。






01.


LVMH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Bernard Arnault在发言中这样说到:“Philo在过去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是Céline史上一个重要篇章,我们非常感谢她为这美好的进程做出的贡献,而Céline的新时代也即将开始。”


一个Céline不能错过的数字化新时代。



了解的人都知道Phoebe的离开是因为在品牌发展方向上与集团出现分歧,前意大利男装品牌Berluti的执行副总Severine Merle成为Céline的新任CEO后,他的方向很明确,要为Céline实现数字化的变革。


社交媒体是Phoebe一直不触碰的领域,不是刻意的躲避,只是没有本能的需求。她曾在采访中说:


 I have an innate fear of fame.  

 I don't know where it comes from, 

 but I have never thought that being famous 

 looked like a good place to be. 

 I love being incognito. 

 I very much value my freedom. 

我对于出名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

不知道为什么,

但就是不觉得名誉是一个值得驻足的地方。

我喜欢隐姓埋名,

我很重视自己的自由。


所以Phoebe在任期间,Céline仅有这一个美丽干净的网站,而Instagram、Pinterest、Tumblr等各类社交媒体的江湖里都只是它的repost。Phoebe认为一件衣服应该要穿上身来感受,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


从Phoebe接手Céline以来,她所呈现的所有拍摄都是非常社交媒体友好的,色彩和故事性极强,易于传播,所以从不妨碍每季系列的热度增长。 只是在传统时装屋集体跳水转型的今天,这一切已然不能为品牌带去更年轻的客群,禧一代与这些极简的内涵表达并无共鸣。


▲ 2011秋冬 


20180418_115046_027.jpg

▲ 2012秋冬


▲ 2013春夏


▲ 2013秋冬


▲ 2015春夏


▲ 2016秋冬


▲ 2017春夏


▲ 2017Resort


▲ 2017秋冬


▲ 2018春夏


仅这样以thumbnail的方式看下来,都已经能回顾出很多看似轻易被创造出的爆款,Phoebe从她的Chloé时代开始,就已经展现出做it bag的才能,这也是Philo让人十分钦佩的一点。一个好的设计师,需要耐得住寂寞,做得出爆款,但节奏和分寸又不能失控。爆款的情况往往两种:迎合了市场或是引领了市场。迎合是愚昧的,大众审美的粗鄙化往往不太有底线;引领则是uplift(精神、道德的拔高)的过程,让人们间歇性提升自我地去做到理解型消费,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时尚的回路已经越来越短,能让消费者三秒以内读懂一个产品并购买,就不要让她看完整个故事再做决定。到今年为止,Céline是LVMH旗下唯一一个仍未涉足过电商平台的奢侈品牌,社交媒体上仅开放了Instagram和微信公众号两个渠道。参考Gucci在17年第三季度电商总销售额大涨49.4%至15.5亿欧元,Céline的数字化重任的确显得迫在眉睫。



Phoebe曾在2016秋冬的秀后说,“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想让Céline拥有宁静的持守。”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每次看Céline的设计都是一次休息的机会,每一个细节都抚顺身心。男性设计师做女装的时候往往是在试图接近自己模拟虚构的人体或形象,而女性设计师又常常掉入给自己做衣服的思维里,这中间的平衡最难把握,Philo在这点上做得太精妙了。给女性身份一个空隙,给女性空隙。



02.


Phoebe Philo所呈现出的许多强大无畏的思考多跟她的成长环境有关,Céline的气息总是牵连着70年代的自由情愫,和90年代的独立自信。



1973年,David Bowie的史诗级封面《Aladdin Sane》诞生,由Celia Philo执导和设计,而这位Celia正是Phoebe的母亲。同一年,Phoebe出生。她的母亲是优秀的创意人,60年代就读于Maidstone艺术学院的平面设计,彼时David Hockney仍在校教授fine art课程。Phoebe时常会在采访中说起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70年代相继出现了波普艺术、后现代思潮、自由主义等文化艺术现象,女性主义也在政治上不断掀起波澜。Phoebe回忆起那个年代时,虽然充满感激,但同时也略带批判:


“我出生那年,刚好越南战争,第一波女性主义的风潮也刚刚兴起,政治上虽有些感同身受,但审美趣味上无法接受那时偏于轻浮的女性形象。”


所以在后期Céline女人的塑造上,总有一种美妙的正义感,坚毅,同时是柔软的,接纳的。每次谈起Phoebe,总有人爱搬出女权主义的一套论述,这让我觉得语塞,她并不会用女权主义来讲营销故事。曾经有人问过Phoebe关于女性对自我尊重的问题,她说“现在这些观点好像被空前放大了,女人不用都爱自己呀,适当地讨厌自己也无妨吧”


再后来就是她1996毕业时的90年代,那时盛行都市、极简、内敛、略带性感的时尚风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初出茅庐的Phoebe。


▲ 2015春夏


在Céline 2015 春夏的大片拍摄中,美国著名女作家Joan Didion的出现才如此引起关注。她在照片里带着墨镜,试图微笑但保持严肃,仿佛在冷静地拒绝着闪光灯,仍携带着8、90年代的直率和倔强。Joan Didion擅长以文学笔触针砭时弊地探讨许多社会问题,她的笔风和Phoebe的设计有着高度的相似:细腻饱满,没有废话。




03.


Joan Didion在她60年代的著作《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一书的开篇引用了叶芝的诗:"Things fall apart, the center cannot hold" (事物正在崩溃,中心不能维持),用来描写当时旧金山不可控制的阴暗局面,这后来也成为了她纪录片的片名。


这句诗仿佛也是当下时尚的写照:一个疾速失序的热闹局面。众人乏力地创造出各类精神符号,拼凑各种文化现象呈现出干瘪的线索。一场不折不扣的疲倦的盛宴,大家都疲惫着,大家都继续欢呼叫嚣着,觥筹交错间连同创造力也变得拖沓。


▲ 2014春夏


80、90后的集体怀旧主义并不是空穴来风,每天交叠涌来的生活已经越来越难以捉摸,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板块都在逼迫着自我去了解更多信息或产生更多消费。The Cut杂志说“Phoebe的离开,意味leisure time(悠闲时光)的死亡”。Phoebe所选择的离开也许是一个无意的警钟,曾经在流水线上的是扣子、口袋、皮鞋,而现在的流水线上是人们的思想、认知和灵魂。


时尚开始真正变得疲软,或是时尚至死的分水岭在于消费导向是利用直觉还是利用恐惧。以前的受众和品牌的共鸣来自双方对某种理念、文化或精神在直觉上的认同,出自直觉的东西往往更趋向正面,也就是感性正能量的聚集;而利用恐惧(害怕被遗忘、被落下、被不认同等恐惧形式)则是在聚集具有负面导向性的集体情绪,恐惧消耗人的精气,久则怠。


但褒贬永远都只是现象的修饰语,陈述者仍在描述事情本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牌子在数字化时代里享受飘渺的荣耀,设计师们乐此不疲地为社交媒体和杂志视觉做“上镜”的服装,衣服为适应屏幕尺寸而存在和进化(屏幕尺寸和真实尺寸的衣服在人穿上身的时候有明显差异,各部分比例有所不同),人们继续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穿着某品牌的照片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所有权(social media ownership)。



奥威尔的1984没有实现,2012世界末日也没有成真,恐慌还在,时代总会比我们想象的好一点。虽然一切正在裹挟着惆怅和期待走向更大的迷惘,但发光的人还是永恒地在,疲倦的盛宴也走出不倦的灵魂。


致敬 Phoebe Philo。




20180418_115046_049.jpg

全球精品

Global Selections

正品保证

Authenticity Guaranteed

全场包邮

Free Delivery

客服邮箱

kefu@iliangc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