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2_160525_000.jpg


如果你遇到一支由海洋生物进化而成的外星文明


作者:MorningRocks



从探究小绿人、微缩人类和蜥蜴人的猎奇故事,到用科学的方法辩证思考,长久以来一直激发我无限想象力的问题是:苍茫的宇宙中如果真的存在外星智慧文明,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我们这颗星球上,一切生命都是以碳原子为核心组成的复杂结构,我们进化出了眼睛、鼻子、耳朵和嘴,用视听触觉探索这个世界,依靠空气传导的声波、手写文字进行沟通。


有时候人们会说,我们真幸运,地球这个地方完全适宜生物的生长


但这是混淆了因果关系,我们会觉得这里的环境如此完美,仅仅是因为我们是在这里成长的:提出「盖亚假说」的英国大气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就相信,地球上的生命和非生命是一个共同体,它们组成了一个一体、交互、能够自我调节的完整系统。


那些不适应的早期生物形态早就被淘汰了,氧曾经是大气层中的至毒之物,现在却成为生命的根本。亿万年间我们本身既改造着自然,又被自然塑造。



并不是每一种生物形态,都可能发展出智慧。


自最早的微生物诞生,之后漫长的 40 亿年之中,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是布满海洋的深绿色海藻


只是如此枯燥冗长的岁月也没有使生命从海藻进化多少,足以说明有拥有特殊器官的生物是极难形成的,甚至比微生物的诞生还要难。


▲ 海藻在水下构成巨大的森林


直到大约 6 亿年前,新物种突然喷涌而出,这场来由莫名的「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使得海洋生命丰富多彩起来。


以一种新近发现、在南非金矿内的微生物为例,这种杆状微生物不依靠阳光、空气和水,而是靠金矿内的放射性铀分解石头的硫和水分子,使其转化为硫酸盐和过氧化氢,来获取能量。这种生命形态的存在说明,可能有外星微生物只依靠宇宙射线存活,所居住的行星只需要微薄的大气极可。


这大大拓宽了生命可生存条件的范围,也许现在我们确认的许多地外宜居星球中已经存在了大量微生物,但还没有体型较大的复杂生物被发现。


▲ 艺术家模拟的寒武纪海洋生物


在另外一颗星球上,哪怕具有同地球一样成分的原始大气,生命的形态也可能完全不同。


或许也会趋同进化,因为对某种特定的环境可能只有一种最佳解决办法,比如地球生命几乎都是两只眼睛(事实上,很多脊椎动物仍然保留了退化的顶眼痕迹,俗称第三只眼睛,属于上丘脑,由松果体的一部分特化而成,也有晶状体,角膜和视网膜,没有成像能力,其主要作用是感光),那是因为两只眼睛是满足具有立体视觉的最低保证,比单眼强太多,而再多拥有眼睛并不一定能加强对空间和光的感知,还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生命的特有形态都是基于一个个意外的累积,地外生命或许根本不会有眼睛,他们看起来像任何一种我们已知的生物形态——比如蜥蜴、蜜蜂或红绿灯——这样可能性也非常渺茫。


20171112_160525_004.jpg

▲ 经典外星人长相,图片来自 Fausto Tejeda


我们在漫无边际地幻想外星生物的形态之前,可以先从地球上可能的智慧形态出发:比如科幻作品里常描绘的海底文明


地球的海洋里确实存在一些具有相当智力的生物,比如被称为「海洋中的灵长类」,不但能通过思考解决很复杂的问题,还可以拟态成其他生物避免被攻击的章鱼;大脑非常发达,具有自我意识及和死亡的概念,感情与思维都非常复杂的海豚;还有同样大脑高度发达,战斗力和智慧并重的虎鲸。


在没有外力的干扰下,经过漫长的演化加上运气,这些种族都有可能进化成智慧文明。


▲ 歪果仁把章鱼关在一个瓶子里,它自己轻轻松松就把瓶盖拧开了——然后根本不逃跑(而是像看智障一样反过来观察人类)


一个从水里生长起来的智慧文明,可能与我们有多不同呢?


以一种 7000 万年前开始往海洋移居的大型哺乳动物鲸鱼为例——到了深海后,鲸鱼的视觉和嗅觉渐渐退化,而另一种特殊的沟通、听觉体系渐渐进化了出来。


▲ 这是「2017 自然世界摄影大赛」的优秀作品,水底摄影师 Franco Banfi 第一次拍摄到了抹香鲸睡觉的样子——直挺挺地垂直身子,在它们的一生中只有 7% 的时间会这样静止沉睡


早期文明中,不同群落的人用手语或特设的官话沟通,十八世纪开始有通信,1875 年人类社会的第一部电话诞生,如今互联网覆盖了大部分文明所到之处。


鲸鱼自它们存在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有一个完善的全球性通讯网络,只依靠免费的海水就能完成——声波。


一般的鲸鱼以 15~40 赫兹的频率发声,远远低于人耳能听到的最低频率,这种低音频的声音几乎无法被海水吸收。美国生物学家罗杰·倍恩曾计算确认,在这个深海频道里,两头鲸鱼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互相联络。


这样畅通无阻的通讯系统,能带来全族群的共同进步。一头离家闯荡到南极洲冒险的鲸鱼,能随时给远在渤海的亲人汇报旅行的见闻。


鲸鱼发出有高低起伏和规律的声波,就像在唱歌,一首典型的鲸鱼之歌大概有 15 分钟之久,也能长约 1 小时。它们是群居动物,母鲸会悉心地培养小鲸,彼此间也会一起游戏,鲸鱼群落的成员经常合唱同一支歌曲,缓慢地创作和改编。


它们在唱的是什么呢?是远古传下的神话歌谣,还是与食物、天气有关的环境通讯,它们知道彼此的名字吗?


▲ 来自摄影师 Greg LeCoeur


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阻碍了其他高智商动物的演化之路。


在鲸鱼的故事里,这些深海霸主在仅仅几千万年间就发展出了稳定高效的沟通体系,却从 19 世纪起被人类蛮横切断:轮船的发展给海洋带来了灾难性的噪声污染,鲸鱼们跨洋通讯的信息不断被阻隔。


人类文明诞生以前,它们能相隔万里沟通,如今可能已不足百公里。



我们不妨幻想一下,如果海底部落能够自由地演化下去,会怎么样?


首先,人类部落赖以为生的火种、筑巢技巧,甚至工具对鱼类来说都不重要,海洋天然提供了一切,它们可以适当地使用来催化化学反应,从而替代火


其次,自然灾害对它们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虽然无法利用热能和风能,但可以强化使用洋流、光能和生物电。


再次,它们可能进化出完全不需要书写(必须利用工具才能完成的沟通方式,或许是有点落后?)的知识传递方法,比如海螺内的震动频率或精神力,章鱼一类的软体生物或许可以进化到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身体形态。


最后,进化到一定程度之后,它们很可能会想办法上岸探索、获取资源,就好像我们试图潜入深海一样。


(你或许会说,它们比起陆生动物更难进入太空,这会限制文明的发展... 可是,文明的首要探索方向一定是宏观形态上的远方吗?对于微观世界的终极,我们又了解了多少呢?)


简而言之,比起必须依靠工具和破坏自然来加速科技发展的人类,资源相对受限的海底文明可能会更专注在利用生物技术和提升自身生物能力上,它们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但也会是温和而扎实的文明。


如果人类遇到了一支由海洋生物进化而成的外星文明,就像是身披盔甲的生物遇到了将自己进化成盔甲的生物吧~



遇到这样明明相差不远,却又无法直接沟通的智慧生物,我们该怎么办呢?


他们没有视觉和听觉,但拥有其他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感知系统,沟通的声波频率在我们的听觉范围之外,没有肉眼可见的文字,哪怕我们能捕捉到它们信息的频率,也因为知识体系的不同而无法破译。


更不用说其他相差更远的智慧生物,比如石块、熔岩、长得像植物的巨怪或者四维、五维生物——当我们看到它们在人类视网膜上的投影时,能认出它们是我们在苦苦追寻的外星文明吗?



所以,当我们谈论在宇宙中寻找生命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app.gif


全球精品

Global Selections

正品保证

Authenticity Guaranteed

全场包邮

Free Delivery

客服邮箱

kefu@iliangc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