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哈姆雷特》和《圣女贞德》分别获得了第一座奥斯卡黑白片和彩色片最佳服装奖。
▲今年因《灰姑娘》和《卡罗尔》两部电影而提名的Sandy Powell,曾凭《年轻的维多利亚》、《莎翁情史》、《飞行大亨》拿过小金人,而她便是《尼罗河惨案》、《苔丝》的服装设计师安东尼·鲍威尔的表亲,后者也拿过三次奥斯卡。
▲一辈子顶着圆润齐刘海和粗框眼镜的Edith Head,离世快三十年的她依然然保持35次提名、8次获奖这般无法逾越的战绩。
▲去年凭《布达佩斯大饭店》捧起小金人的意大利女设计师Milena Canonero,在此之前曾三度获奖,获得9次提名。她的首部作品《发条橙》便是一鸣惊人,随后她和导演库布里克合作了《巴里林顿》(1975年),并夺得了人生中第一座奥斯卡奖杯;1982年的《烈火战车》和2006年的《一代艳后》则分别为她拿下第二、第三座“小金人”。
▲电影《为奴十二载》。因为故事发生的时期还没有相机,Patricia Norris只有靠阅读大量文字素材以产生灵感,片中呈现出的戏服大多来自于她的“想象”。
▲为了更好的理解影片中的服装穿着,Patricia Norris甚至研究了路易斯安娜州不同庄园农场里的土壤样本。由于故事描述了一群命运悲惨的黑奴的生活状态,服装上的污秽、汗渍也是造型设计的一部分。
▲电影《象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十九世纪的英国,服装、摄影、灯光相得益彰。而象人的具体形象在一开始始终以模糊、乔装或者影子出现,直到在护士的惊叫声伴随下,我们才清楚地看见他畸变的样子。
▲电影《雌雄莫辨》通过服装表现,诠释了女主角阿尔伯特·诺伯斯灵魂与身体的分离。当她穿上男人的衣服,她会觉得自在;但是当穿上女人衣服的时候,她就会无所适从。
▲电影《海上钢琴师》。沉稳、低调,1900的内心与外表给人的印象均是如此,那些深色的绅士帽,带有暖色调的暗色风衣与呢大衣,与具备层次感的马甲、做工精细的西装、衬衫十分贴合他朴实的形象。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影片中Malèna一袭白衣,第一次出现在观众视野里,白色半身裙恰好在膝盖之下,白色上衣加了一点垫肩,深V的领口点缀了一朵斑点花纹蝴蝶结,和衣领的翻边相称——Millenotti运用三十年代的怀旧风格为Malèna的形象奠定基础。
▲电影《耶稣受难记》。在设计本片的戏服时,Millenotti没有任何图像参考,古代群众的穿衣风格,穿衣目的等都需要考证。于是他选择进行大量阅读,从蛛丝马迹中拼凑出大体轮廓。最终达成在荧幕上所展现的刻意做旧了的戏服效果,用带帽的长袍,深色的拼接布料展现穷苦境地。
▲电影《明亮的星》。这个故事发生于19世纪初伦敦的郊外,也正是英国著名女性作家Jane Austen的时代,是一个由男人们所主导的世界,女人们通常只需调情和跳舞。Fanny与Keats的困境依然带着Austen的色彩,两人相互爱慕,却在现实中无法结合。衣柜是电影中Fanny Brawne最重要的一部分,亲手设计并制作衣物是女主角最大的乐趣。Janet Patterson通过大量的手工制作,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电影《钢琴别恋》。
▲电影《时尚先锋香奈儿》出于编剧的考虑,导演和服装师稍稍调整了香奈儿时装的历史。比如,著名的水手衫在香奈儿步入设计界之前已经成为她的衣着了,而片中所谓的香奈儿手袋的来历也是虚构的。
▲Catherine Leterrier表示,这些调整旨在重回香奈儿的光辉岁月:“卡尔·拉格菲尔德面向未来,试图渐渐抹去香奈儿的风格。而我所做的正好相反,我面向过去,沿着时间溯流而上,我要绘制的是香奈儿创造的第一批样品,正是这些开创了她的风格。” Catherine Leterrier甚至在拍摄现场亲手搭建了一个时装工作室。
▲电影《豹》像是一部献给贵族的史诗,西西里岛的巴勒摩城萨利纳家族通过服装和布景被如实还原,甚至还包括逐渐破败的气息。油画般的画面质感、规模宏大的战争和宴会场面、大批的人物角色和景观式的豪华布景及服饰,表现一个时代所具有的时空感,它对其主人公贵族阶级的礼赞,使得它最大程度地接近于史诗原初的定义。
▲1969年电影《美狄亚》。导演帕索里尼透过马克思主义的棱镜,探索了一个弗洛伊德的主题。本片的一大卖点是女主角卡拉斯,20世纪最伟大的歌剧明星之一。通过Piero Tosi冶艳的戏服,以及对旧世界”浓重笔墨,为观众描绘了一幅华丽到令人窒息的古希望悲剧影像。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