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80年代参加高考,当时大家对于“服装设计”这个专业其实并不了解,那时你如何理解“服装”?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对服装没有很大的热情,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绘画。第一年有很多绘画的课程,对服装而言更偏向浏览性质。后来偶然看了一些书,一本是三宅一生的《East meets West》,还有一本叫作《new japanese fashion》,那个时代正是日本设计师们闯巴黎的时候,还有Jean Paul Gaultier等人,他们一起带来一个很好的时期,日本设计的做工精良、或是这帮人在设计上的不拘与颠覆,对我影响很深。我发现服装可以做出一些有趣的事情。
“人分两种:有一种人是,他就是这样,做出来的设计也是这样;另一种人是他可能不是这样子,但是他向往这个样子,我想我可能是后者。”—有次你曾经这么说,你向往的你是什么样子?
在人身上,任何人在做出不同表现的时候,其实都是真实的。可能一个人在不同人面前会呈现出不同的面,或者有许多面外人是看不见的,这种复杂性几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其实他的任何情绪都是很真切的,无论是去模仿一种行为、模仿他向往的一个行为,或是与以往不一样的行为来掩盖一件事情,无论
哪一种,其实都是真实的——都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反应。
“没边”到现在已经创立九年。头五年的设计和现在相比,主线上存在哪些改变?你自己在心态上又有什么变化?
最初的那几年我的设计比较倾向于抽象概念化,而忽略了一些切实具体的质感和亲切。服装作为日常穿着的一种用品来说,其实它需要一些情感因素,需要一些直觉和感性、本能的东西。不能非常理性,或者非常理智的。现在两方面都努力做好平衡。心态上——我不是规划性很强的人,也不太会设定目标,所以其实变化并不大。
“没边”在秋冬时装周的秀,最后用了卡通青蛙——这是SNS上比较热门的表情。你是个擅长接受新事物的人?
要说接受度,其实不是说“新事物”,只要我感兴趣的东西我都会吸收使用,不感兴趣的也不会去了解。这场秀所有的设计都是自己画的,再请会制作视频的人串联起来。我在任何事情上不是技术方面很在行的人,包括年轻上学那会儿,包括动手能力、机械和电子方面都不是很在行,除了画画以外。